如何激发孩子内动力,自推上藤校

posted in: library, Seminar

作者:炮楼 编审:小曼

为什么养孩子越养越累?

为什么孩子越大,家长越焦虑?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能自己安排好学习和兴趣活动,学习和玩耍两不误?

为什么我们家不是自推娃?

……

谈起孩子的教育,每个家长都有说不完的问题,“如果能听到有经验的家长分享就好了!”

6月17日父亲节,就有了这样的机会。

70多位家长聚在一起,听蒋小宁女士分享她在美国培养两个儿子上藤校的经验故事。讲座在Bellevue YMCA举行,由BPG(Boundless Parenting Group)和小大师联合举办。

这次讲座也是小大师读书会“与作者共读项目”的一部分。欢迎读过蒋小宁女士《智造卓越》一书的朋友们参加我们的读书会,与蒋小宁老师一起深度探讨。

 

孩子不能放养、要培养

”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放养出来的,都是要父母用心培养的。“蒋小宁女士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经历,认为每个娃都可以成为自推娃,重点是需要家长的用心培养。

蒋小宁曾是南京大学讲师,在大儿子三岁的时候,全家搬到西雅图,也开始了中西方文化和教育的探索之旅。二十多年过去了,蒋小宁的两个儿子分别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毕业。2016年,蒋小宁把孩子们和家长的成长故事写进《智造卓越–陪孩子走进哈佛耶鲁》一书,用大量亲身经历的案例解析家庭教育的要点,指点其中的困惑。

 

图片说明:70多位家长参加蒋小宁讲座分享

蒋小宁分享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观点,在孩子18岁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占60%,学校占30%,社会占10%。

她认为,无论是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还是美国的教育,都有其精华之处,其他民族如犹太人也非常会教育孩子,这些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也都是相通的,精华之处都可以学习和借鉴。“家庭教育是一番事业,需要父母精心付出,关键在于家长会不会总结,会不会教育。没有培养不出来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比如,蒋小宁家的老二,从小就有很多梦想,不同的时期想当棒球员、科学家、警察、教授……

等等。蒋小宁的做法是“各种时期有各种想法都要支持”。老二希望成为棒球员,就和他谈心,从基本训练开始做起,带他去看比赛、读相关的书、接送他训练等,给了老二很多支持。老二对训练也很主动积极,蒋小宁也同时激发他自己管理训练时间,培养他协调安排写作业和运动训练的能力。

 

如何培养优秀的孩子

很多人是冲着蒋小宁两个上藤校的儿子来的,希望获得爬藤经验。也有家长心存顾虑,认为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能力爬藤,担心给孩子不切实际的压力。

作为亲历者,蒋小宁直言不讳:“名校情结没有错,但是名校不是最终目的。”她简要分析说,名校录取也是关注孩子综合的各方面,录取优秀的学生,但是毕竟名额有限,其中也有一定的机会成分。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进名校不是目的,如何培养优秀的孩子才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结合中美两国的教育和生活经验,蒋小宁认为,一个优秀的孩子,应该具备这些品质:品格健全、学业优良、自强自立、身心健康、有社会责任感、有大爱精神……

但是如何培养这些品质呢?蒋小宁认为,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没有标准配方,但是要抓住核心,即严与宽的平衡,充满爱与自由,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针对性的抓好核心问题,关键是要家长要用心,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有平常心。

图片说明:蒋小宁倡导的智慧育儿理念。

这对家长来说也是挑战。蒋小宁也遇到过。

作为一个职场妈妈,也是第一代移民,蒋小宁也每天面对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压力。“我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发脾气,尽量减少上班带来的无名火,情绪不好的时候不要教育小孩。我有很多办法,比如上班不开心了,就不要马上回家,绕着家转三圈了再进门,进门一定要笑一笑,心情就好多了。”

图片说明:针对孩子不同年龄段,蒋小宁把重点放在不同的角度

蒋小宁认为,教育孩子很容易出现各自在不同频道上自说自话,没有达到有效的沟通。解决的办法是父母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小孩,捕捉孩子的闪光点,也要会抓住可教时机来教育孩子。这需要父母不断学习和提高自我。

 

经验分享:培养自推娃

“什么样的孩子才是有内动力的呢?怎样激发孩子的内动力?”。这是讲座的主题,也是蒋小宁分享最多案例的一个部分。

图片说明:蒋小宁认为,要培养孩子的内动力,但不能要求孩子对什么都有兴趣

蒋小宁认为,首先要区分内动力、外动力和期望之间的关系。“期望是一些目标,比如希望有钱有地位对社会有贡献等,但这只是想想,而不一定有行动。只有期望十分强烈,是十分强烈的想要、一定要,强烈的程度促使必须要有行动,才能产生内动力。而外动力则是父母环境等强加的,小时候可以强加,到了高中之后,孩子离家远了,就渐渐变了,这样的动力不能支撑孩子走得远。”

图片说明:激发孩子内动力的五个要点

 

蒋小宁用生动的案例分享了激发孩子内动力的五个要点,重中之重是要给孩子自由掌控的时间。她认为,如果孩子所有时间都被排满了,那么孩子也就不用自己想需要干什么了,这就丢掉了锻炼孩子管理时间能力的机会。

在两个儿子小时候,蒋小宁每天都给他们半小时时间自由掌控,父母没有任何指令,这是非结构化的自由时间。每周末,蒋小宁给孩子打印一份时间表,让孩子自己填写每天的自由时间打算干什么。第一周全是看电视,蒋小宁笑而不言,第二周开始填表前,蒋小宁会和孩子商量一下,这周你们打算干什么,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然后儿子加上了打游戏。

虽然孩子一开始填写的都是玩耍,蒋小宁也不着急不干涉,因为“一个习惯至少要21天养成,一个孩子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则是半年,甚至一年,中间还会有很多反复。只要时间的安排在家长的掌握之下,适当看电视玩游戏都是可以的。”经过几个月,孩子们开始不断找出新的点子,发现了新的兴趣。老大喜欢上了Lego,蒋小宁就带他看Lego大赛、开始编程,从跟随标准说明编程到自己设计,孩子的创造性和时间管理能力都慢慢锻炼出来了。

“小孩子都有一些梦想,这些都是阶段性的目标,家长都有支持。”蒋小宁认为,做家长要有耐心,面对孩子的变化和探索都要支持,家长的反馈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不同的反馈引导孩子走向不同的方向”。同时,家长也要帮助孩子找到合理的目标,这种目标第一要有点挑战性,第二是孩子在现有能力下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这样能够帮助孩子形成良性循环。

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延长到了三小时,家长们依旧觉得还有很多想互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