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雪雁,编者:王达维(15岁)
[编者按语:今年小大师与西骑队bikeathon活动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尤其是许多素不相识的义工热心来帮忙。这篇来自雪雁阿姨的报道,让我们充分了解到这些!]
去年第一次 Bike-A-Thon 拉力赛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参加,却也全程目睹了这次成功活动的背后,组织者小大师和西骑队的热忱和能力,义工的辛勤付出,父母的投入支持,和孩子们的耐心和毅力… 感叹感动之余,决定如果来年还举办,一定争取让孩子参加。
如我所愿,八月份就风闻小大师和西骑队联手又要组织Bike-A-Thon了。由于在过去几个月内我和孩子对骑自行车的空前热情和去年体会到的组织者和义工的不易,我也想尽自己所能参与到组织工作中。筹委会和义工群相继成立,由几个小大师领头开始了长达月余的琐碎的筹备工作-从寻找并落实骑行路线,设计报名表,起草免责协议,发送核实邮件,奖牌设计制作,规则制定,领队分配,补给接应,摄影医疗,活动当天程序,林林总总,不能一一列数。尽管有了去年的经验,准备工作还是出乎我意料的繁琐和复杂。我的担心当然是不必要的,在强大的小大师的后援团的努力下,六个义工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将各项工作准备就绪了。
连续几天阴雨连绵,到了拉力赛那天雨居然很配合地停了。虽然不是艳阳高照,初秋的天气也已有了寒意,还是让一直担心下雨路滑有安全隐患的大家松了一口气。小大师黄马甲忙碌的身影和飘扬的小大师俱乐部的黄色旗帜一早就在Marymoor Park 形成了靓丽的风景线。登记台完全是十几岁的小大师成员们独立负责,井然有序地给骑行的小朋友和家长签到并根据不同组别发放不同颜色的号码。在振奋的乐声和大喇叭的号令下,一组一组大小队员在领队的带领下循序出发。尽管一开始由于骑行者众多,出口有些拥堵,但是,在大小队员们不甘落后的高涨情绪下,半个多小时就几乎全体出动不见踪影。
我负责领骑一小队15mile距离的。因为是15mile的最后一组,只有3个十一二岁的男孩子,一个男孩子的爸爸充当压阵的另一个领队。我在精力体力脑力超级充沛的两个男孩子的督促下,一路被迫超越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才能勉强保持领队的位置。骑行路线上随处可见穿梭的西骑队和西少队的领骑、陪跑和随队骑行的父母,以及在补给站提供周到服务的义工们。回到终点前,被两个男孩子郑重告知,他们俩得先冲到终点线,好吧,我自觉地跟在后面。目睹他们争先恐后地在终点义工的指引下和小大师们激动的加油呐喊声中撞线,我也有了满满的自豪感。
和开始时的紧张忙乱不同,结束了骑行的孩子拿着来之不易的奖牌轻松地享受着完成的喜悦,身后是父母和组织者欣慰的笑脸。孩子们何其幸运,有这样一群默默支持、默默付出的家长,才能让他们有机会能尽情释放活力,领略沿途风光,和品味坚持后的快乐。路也许很长,但只要有毅力,终点并不遥远。洒一路汗水,收获的是无尽希望。
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华人社区社团的集体凝聚力,从家长到孩子传承下来,给予的越多,回报的越多。相信那才是最感人的东西,会一直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期待明年!